披荆斩棘,征途漫漫脊柱挑战性棘手病例研

时间:2020-11-3 12:26:07 来源:脊柱后凸

年5月15日,大型线上研讨会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创生医疗器械(中国)有限公司、《脊柱外科杂志》,《脊柱前沿》和CCMTV联手倾情呈现的大制作。

“披荆斩棘,征途漫漫”力求通过这种方式就脊柱挑战性棘手病例进行深入的专题讨论,为此主办方特别邀请了这个领域10位著名资深专家学者就他们多年的宝贵经验和擅长技艺,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所有期待解惑的广大医生们,希望能够给所有线上医生们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以启迪。

医院叶晓健教授作为会议主席致开幕词,欢迎各位在线的专家及线下的同道在疫情期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共同学习和分享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先进技术。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委员郝定均教授,着重介绍了本次会议聚焦于腰椎挑战性的棘手病例的重要性和临床意义,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上海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姜建元教授,肯定了本次线上会议的形式优越性,希望清晰的讲解和展示能使大家有更多收获。主办方创生医疗总经理周逸晶女士介绍了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线上学术研讨会的宗旨和意义。对所有参与的讲师和线下的医生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医院的姜建元教授做了《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临床概念的理性思考》的专题报告,分享了如何重新审视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临床概念。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是过去特定历史时期对腰椎手术后,症状仍持续存在的情形由国外医生命名而来。是这一名称概念是上个世纪腰椎手术技术尚不成熟、认识不够深入,而出现的名词,容易引起患者误会,导致医患纠纷。姜建元教授结合自己的病例介绍了国内外对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这一不恰当概念的认识,认为FBSS的概念应该被以更加精准诊断所取代。

中国科学医院的张文志教授介绍了《FBSS-腰椎术后椎间孔狭窄的预防与治疗》的临床经验。腰椎术后椎间孔狭窄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术前椎间孔狭窄漏诊、锥弓根螺钉位置不佳、锥间融合器过小等等。张文志教授通过详细介绍腰椎术后椎间孔术后狭窄的原因,分享了预防这些原因出现的措施,并通过具体病例描述了处理这些原因导致的椎间孔狭窄的方法。

医院的张陆教授分享了《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策略》的经验,椎间盘术后患者常易同位复发,其中75%为同侧复发,25%为对侧复发。他介绍了3例椎间盘术后恢复患者的情况,分析了椎间盘术后复发的原因主要为椎间盘再突出及神经根通道的继发性狭窄,还有摘除不彻底等因素,提出应尽量切除并减少锥间关节的损害,腰椎不稳的发生,保留正常的脊柱结构来进行预防,再修复时应结合病人的复发特点选择合适术式。

南京医科大学医院的徐南伟教授分享《融合器移位》的专题报告,融合器移位常发生在初次手术后3个月内,可根据发生的时间以三个月为界限分为早期移位和晚期移位。早期移位多为椎间隙处理不当,髓核残留过多,融合器选择过小,放置位置偏后,靠近椎体后缘,单边固定强度不够等造成。而晚期移位出上述原因外,还要多考虑病人因素,以及融合节段是否大于2个等原因。徐教授认为,在术中要多考虑和防范融合器移位的发生因素,采取更加稳妥的术式,减少融合器移位的发生。

医院的袁建军教授介绍了《腰椎成形术陷阱——中老年胸腰段骨质疏松骨折鉴别诊断》的十余年经验,详细分享了2个典型病例,通过其病史、影像学特征、生化检验等报告的对比,说明骨质疏松骨折易漏诊和误诊,应该全面考虑内分泌和肿瘤等因素。通过骨质疏松骨折的主要鉴别诊断,分别重点介绍了甲旁亢和多发性骨髓瘤所致的骨松骨折和鉴别经验,分享了进行骨质疏松骨折鉴别诊断的一般临床思路、严格按照规范和常规检查进行诊断。

医院的贺宝荣教授分享了一例《棘手的术后感染病例讨论》。患者行髓核摘除术后,术后顽固性感染2个月。贺教授详细介绍了患者的病史、辅助检查、治疗过程及结果等资料,与大家分享对这一棘手病例的反思和术中术后难治感染形成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的认识,希望大家对棘手的术后感染的处理有所启发。

医院的吴小涛教授分享做了《腰椎术后感染的内固定处理——保留or不保留?》的专题报告,分享取出内固定、部分保留内固定和不保留内固定的三个典型病例,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案的预后情况。

医院的刘向阳教授做了《腰椎术后邻椎病翻修病例讨论》的专题报告,分享了两个腰椎术后邻椎病翻修的典型病例。邻椎病的发生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医源性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例如融合节段数,内固定刚度,融合范围,小关节破坏,术前邻椎已出现退变等等。翻修的术式有传统前路手术(ALIF、DLIF、XLIF)、传统后路减压+锥间融合+内固定、单纯减压手术以及保留运动节段的手术。刘教授介绍了不同术式的适应症和优缺点,建议结合患者年龄、状态、邻近关节退变类型和症状等选择合适术式。

医院的蒋军教授分享了《脊柱侧凸矫形术后PJK——危险因素及解决方案》的专题报告,介绍了脊柱侧凸矫形术后PJK的危险因素。同时介绍了PJK翻修的两种策略,一是如果有神经损害表现,需要彻底减压;二是如果后凸较柔软,并不一定要截骨。蒋教授还建议多在术中预防PJK的发生,避免再次翻修。

医院叶晓健教授由团队顾昕副教授分享了《足下垂型腰突症:治疗选择》的专题报告,以一位年轻患者因摔倒出现单纯足下垂的腰34椎间盘脱出症为例,说明了椎间孔镜手术的有效性。结合文献全面介绍了足下垂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预后因素。多数文献认为足下垂型腰突症,保守治疗大都无效,应该尽早手术治疗。手术疗效可能不尽有效,但手术的必要性的确存在。对于手术方式,只要减压彻底椎间孔镜是可行的术式。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郝定均教授和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姜建元教授分别致辞和点评了今天的各个专题,中肯而又饱含见地,对有疑惑和争议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回答,大家都受益匪浅。

在这个特殊历史时刻,新冠疫情阻隔了人与人的空间距离,但阻隔不了医学进步和探索的追求,各位讲者通过讲解不同术式,展现医生们不同棘手病例的治疗选择,为大家带来不同的治疗理念和依据和经验。线上线下互动热烈、气氛爆棚,提高应对棘手病例的能力。本次活动圆满结束,最后观看的人数定格在4.1w人次,这是一个卓越的继续教育模式,各位医生同道们,期待下一次再见!疫情带给我们伤害,但也留给我们思考,更留给我们智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sqbo.com/ystj/9920.html
热点排行
脊柱侧凸的护理和矫正

青少年是脊柱侧凸的高发人群,很多家长为此而担忧,寻求治疗方法是他们迫在眉……【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先天性脊柱侧凸病因病

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和其他先天性畸形一样,病因不清楚,多数学者……【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脊柱侧凸的护理和矫正

青少年是脊柱侧凸的高发人群,很多家长为此而担忧,寻求治疗方法……【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