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multiplexcongenita,AMC)是一组罕见的综合征群,其可为多种综合征的主要特征表现。典型临床表现为患者出生时至少有2个以上关节持续性、非进展性屈曲挛缩。本病主要影响四肢关节,也可累及脊柱。最常见的多发性关节挛缩类型为肌发育不良(Amyoplasia),偶发为特点,又被称为经典AMC;其次常见类型为远端关节挛缩症(Distalarthrogryposis,DA),主要以四肢远端关节挛缩为特征。
研究表明,先天性关节挛缩都与胎动减少有关,胎儿运动不足的早期发生与挛缩的严重程度之间有直接关系。胎动减少的时间越早,关节挛缩越严重。大多数关节挛缩疾病中,胚胎发育期间关节发育是正常的。但以下因素可能导致胎动减少:1.关节周围的结缔组织增加(胶原增生),限制关节运动并加重挛缩;2.关节相关肌肉的废用性萎缩;3.关节表面异常,可能导致关节活动时其表面轻微骨折。
对AMC患者而言,首先得明确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神经系统正常患者,其关节挛缩可能由肌发育不良,远端关节挛缩,结缔组织疾病或胎儿宫内空间不足。反之,神经系统检查异常表明症状由中枢/外周神经系统异常,运动终板或神经肌肉接头障碍所引起。
典型的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患者临床表现有:
1.出生时就存在的关节强直?僵硬,呈屈曲型或伸直型,关节囊及其周围组织挛缩,常伴有跨过关节的皮肤樸状改变;
2.肢体呈柱状或梭形,皮下组织薄,关节部位皮肤皱褶消失;
3.疾病累及的肌肉或肌群萎缩或缺如;
4.深反射减弱或消失,感觉正常,智力正常;
5.关节脱位常见,尤其是髋?膝关节。
Bamshad和Hall等根据病变所累及的范围将其分为四大类:
1、肌肉发育不良(Amyoplasia),系典型的关节挛缩症(图1)。通常在病人出生后,即可发现四肢关节对称性僵直,可保持在屈曲位或在伸直位,但多保留几度的屈曲或伸直活动。受累肢体肌肉明显萎缩。大多数患者智力正常,约10%患者合并腹部异常,如腹裂和肠闭锁畸形。
图1:肌发育不良患者临床特征。上肢:双侧肩关节内旋,肘关节伸直,腕关节屈曲尺偏,各手指僵硬,拇指位于掌面,下肢:髋关节脱位,双足严重马蹄内翻足挛缩。(引自BamshadM,etal.JBoneJointSurgAm.9,91Suppl4:40-6.)
2、肢体远端挛缩型(distalarthrogryposis,DA):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以肢体远端关节挛缩为特征。上一期所讲的Freeman-Sheldon综合征就属于此型。通常只累及手和足,近侧关节较少累及;其拇指屈曲、内收横在手掌,其余四指屈曲呈握拳状、手指互相重叠(图2)。足畸形指跖屈内翻多见,也可为外翻足畸形,并伴有足趾屈曲挛缩。
图2DA1型患者手部畸形特征:拇指屈曲、内收横在手掌,其余四指屈曲呈握拳状、手指互相重叠。(引自BealsRK(5)Thedistalarthrogryposes:anewclassificationofperipheralcontractures.ClinOrthopRelatRes.:-10)
Bamshad等将DA分为10个亚型,目前发现部分亚型有特定基因型突变:TPM2基因突变在DA1型,MYH3基因突变在DA2A型(Freeman-Sheldonsyndrome),TNNI2和TNNT3基因突变在DA2B型(Sheldon-Hallsyndrome),MYH2和MYH13基因突变在DA5型。DA4型首次由Baraitser和Hall所描述。患者通常有正常的身高和面容,偶有智力迟钝表现,脊柱侧凸为其主要特征(图3)。脊柱侧凸很早就出现,而且呈进展性,往往需要手术矫正。斜颈是其另一特征,由颈椎融合所导致。影像学评估应包括颈椎和胸椎。手部有近端指间关节屈曲挛缩但无尺偏,下肢通常发育正常。
图3DA4型患者临床特征:背部隆起(A),X线片显示胸段严重脊柱侧凸(B),上颈椎融合畸形(C)。(引自BaraitserM.JMedGenet.,19(1):40-3.)
3、四肢关节挛缩伴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因发育障碍影响大脑额叶,如脑积水,小头畸形等往往会表现为肢体关节挛缩,其原因可能为该类患者运动神经元皮层激活所导致。
4、神经肌肉原因导致关节挛缩,有报道认为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变可导致关节挛缩,但是为非常罕见的原因。先天性肌病可能也是四肢关节挛缩的原因,肌电图检查可用于诊断与鉴别此类疾病。
AMC合并脊柱侧凸临床表现
有研究报道,约20%-67%的AMC患者可出现脊柱侧凸。这类患者往往出生时就表现为脊柱畸形,反映出胎儿在母体宫内位置(图4)。在婴儿期脊柱侧凸进展很快,直至儿童后期才趋于稳定。大多数脊柱侧凸在5岁前可发现,对于肌发育不良及综合征型关节挛缩患者来说,胸弯及胸腰弯更多见,腰弯少见。对远端关节挛缩患者来说,胸腰弯更多见,此类患者侧弯进展比其他类型更快(图5)。
图4:肌发育不良新生儿临床特征表现。A.显示明显脊柱侧凸,反应宫内胎位情况;B.同一小孩4岁时行平卧位X线提示腰段30°侧凸;C,同一小孩9岁时行平卧位X线提示腰段42°侧凸。(引自KomolkinI,etal.JPediatrOrthop.,37Suppl1:S24-S26.)
图5:远端关节挛缩合并脊柱侧凸患者,6岁,女孩。A.术前全脊柱正位片提示大C型胸弯;B.行单侧可撑开型脊柱内固定手术,术后全脊柱正侧位片提示侧凸部分矫正,躯干平衡尚可。C.术后外观照。(引自KomolkinI,etal.JPediatrOrthop.,37Suppl1:S24-S26.)
可分为三种类型:1.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凸,较少见;2.主弯为胸腰弯,伴有骨盆倾斜和腰椎前凸增加的脊柱侧凸;侧凸尾侧累及骶骨,头侧至第8或第9胸椎;常合并先天性髋关节畸形;3.麻痹性长“C”型弯,通常在患儿两岁时发现,并迅速进展为僵硬型侧凸。
医院骨科读博期间曾见过1例以脊柱侧凸为主要表现的AMC患者,介绍如下:
患者女,9岁,因“发现胸背部隆起9年”入院。已在外院行头环牵引术6个月。查体发现颈短、颈蹼、各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双腋下、肘、指间见蹼状结构(图6,7)。
图6患者肘、指、趾畸形特征:各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双腋下、肘、指间见蹼状结构
图7患者术前大体照片:颈短、颈蹼、小下颌畸形;脊柱侧凸,躯干向右偏移,双肩不等高,左肩较右肩高3cm。骨盆倾斜,双膝关节屈曲。
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脊柱胸段凸向右侧,T1-T10Cobbs角°,腰段凸向左侧,T10-L5Cobbs角°,躯干偏移(TS)10cm,顶椎旋转度(AVR)III度,顶椎偏距3cm,Risser征0级。左肩较右肩高3cm;骨盆倾斜,右髋较左髋高3.5cm,侧位片胸后凸Cobb角°,腰弯向前88°。全脊柱CT示:胸段脊柱多发分节不良及形成障碍(图8)。诊断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并脊柱侧凸。
图8术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CT
予行后路脊柱内固定(T10-S1)植骨融合术(T1-S1)。术中见T2-T9椎板融合,严重旋转且柔韧性极差,L4及L5椎板发育异常并融合,L5椎弓根缺如。因胸段脊柱严重畸形,制备钉道困难,故在胸段脊柱行原位融合术。
术后躯干平衡较术前明显改善,复查脊柱X线片示胸弯改善为91°,腰弯改善为42°(图9)。
图9术后全脊柱正侧位片
AMC伴发的脊柱侧凸在婴幼儿期即可出现,并迅速进展为僵硬性侧凸,骨骼发育成熟后仍有进展的可能,因此需尽早积极干预。
AMC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极具挑战性,需要有经验的脊柱外科医师、麻醉师、重症监护科医师、脊髓监测医师、手术室护理人员等的良好合作。麻醉方面的困难主要有:(1)患者年龄小、体重偏低、营养状况较差、肢体挛缩等,给静脉通道开通带来困难;(2)小而僵硬的颌骨增加气管插管及气道管理的难度;(3)患者可能合并先天性心脏畸形、肾脏畸形等,对循环及容量波动的耐受性较差;(4)易发生术中恶性高热;(5)肌肉萎缩对药物的分布和代谢产生影响;(6)合并肌张力低的患者术后还可能出现肺不张、肺部感染等,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因此,术前详尽的内科、儿科、麻醉科等综合评估,术后重症监护室的支持,对于AMC患儿围手术期的平稳过渡极其重要。
说明:本文病医院骨科沈建雄教授团队,部分内容节选自沈教授主编的《综合征性脊柱侧凸的诊断与治疗》一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笔者参编并负责该章节编写,因此查阅相关文献作此总结与同道分享。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薛旭红,医学博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山医大二院骨科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方向为脊柱外科。博士研究生阶段主攻脊柱外科疾病,尤其是脊柱侧凸矫形,并对脊柱侧凸的相关病因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擅长复杂脊柱侧凸矫形手术,包括特发性脊柱侧凸、先天性脊柱侧凸、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及各种脊柱后凸,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颈椎管狭窄,胸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退行性脊柱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实用骨科杂志》编委,InternationalOrthopaedics杂志审稿人。参编三部论著的编写:《儿童脊柱外科学》,《综合征性脊柱侧凸的诊断与治疗》及《脊柱侧凸外科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山西医科大学博士启动基金1项。入选年度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