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按蓝字▲ 一、颈椎段脊柱受损或受累,有些部位或器官就有可能发生疾患:
第一颈椎段:主要关联头、耳、鼻、喉、脸等。如发生障碍,易患头痛、失眠、视力下降、记忆减退、眩晕、高血压和面瘫等症。
第二颈椎段:主要关联耳、鼻、喉、舌、声带、口等。如发生障碍,易患昏眩、偏头痛、耳鸣、胸闷、扁桃腺炎、腮腺炎、鼻窦炎、过敏、失声等症。
第三颈椎段:主要关联咽、颊、肩、横膈等。如发生障碍,易患咽喉炎、咽喉部异物感、牙痛、颈肩酸痛、呼吸困难、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症。
第四颈椎段:主要关联颈部肌肉、咽、臂等。如发生障碍,易患肩酸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甲状腺功能亢进、胸闷、呃逆(打呃)等症。
第五颈椎段:主要关联手肘、食道、气管、横膈膜、心脏等。如发生障碍,易患气管炎、咽喉炎、哮喘、手臂酸痛、心动过速或过缓等症。
第六颈椎段:主要关联甲状腺、食道、气管、心肺、上肢等。如发生障碍,易患上臂或手腕痛、甲状腺炎、低血压、心律失常、五十肩、大拇指酸麻痛等症。
第七颈椎段:主要关联甲状腺、食管、气管、心肺、肱肌等。如发生障碍,易患甲状腺炎、低血压、心律失常、手臂外侧、中指、肱肌、无名指酸麻痛等症。
二、胸椎段脊柱受损害,有些相关的部位或器官可能发生的疾患:
第一胸椎段:主要关联心脏、气管、食道、前臂等。如发生障碍,易患心慌、心悸、气管炎、气喘、咳嗽、呼吸困难、左上胸痛、手腕痛、手臂后侧痛等症。
第二胸椎段:主要关联心脏、气管、食道、肩臂等。如发生障碍,易患食道炎、胸痛、气喘、咳嗽、血压异常、心律失常、肩臂酸麻痛、手麻木等症。
第三胸椎段:主要关联肺、支气管、食道、心脏、胸腔等。如发生障碍,易患气喘、咳嗽、支气管炎、肺炎、食道炎、肋膜炎、心脏病、胸闷、胸痛等症。
第四胸椎段:主要关联肺、支气管、胆囊、胸肋等。如发生障碍,易患肺炎、气喘、黄疸、胸膜炎、乳房痛、肋间痛等症。
第五胸椎段:主要关联肝、胆、脾胃、胸壁等。如发生障碍,易患肝炎、胆囊炎、脾肿大、低血压、胃炎、乳房痛、胸壁痛等症。
第六胸椎段:主要关联胰、胃、胆、胸背等。如发生障碍,易患肝区痛、胃痛、胆石症、上腹胀痛、肋间痛、食欲不振、胸背痛等症。
第七胸椎段:主要关联肝、胆、胰、十二指肠等。如发生障碍,易患肝区痛、胆石症、胃溃疡、2型糖尿病、十二指肠炎、扁桃腺炎等症
第八胸椎段:免疫功能低下、肝胆病、糖尿病、呕逆、尿频。
第九胸椎段:肾功能障碍、小便白浊、尿不畅、过敏证、身体手脚冰冷、癫痫。
第十胸椎段:肾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易倦、干藓。
第十一胸椎段:肾功能障碍、尿道病、皮肤病、湿疹。
第十二胸椎段:下腹疼凉、疲劳综合症、不孕症、风湿症、生殖器官表面痛痒。
三、
第一腰椎段:结肠功能失调、便秘、腹泻、腰痛、下腹痛。
第二腰椎段:下腹痛、腰酸痛、性机能减退。
第三腰椎段:膀胱、尿少、腰、膝内侧痛无力。
第四腰椎段:腰痛、坐骨神经痛、排尿困难、尿频或尿少、腿痛放射至腿肚外侧、痔疮。
第五腰椎段:腿血液循环不良、下肢无力怕寒冷、腰腿痛麻至腿肚后外侧月经不调。
骶椎:腰骶关节病变、足根痛麻凉感、膀胱病、前列腺炎。
尾椎:尾骨痛。
(四)武术锻炼中认知脊柱运动的实践体会与浅见思考
在没有充分认识脊柱的功能及运动方式之前,代表脊柱动能的说法是龙虎二气,脊柱被称为龙气,脊柱亦被先人称为“龙骨”。拳谚有“脊不活,人不灵”之说,虽然先人没有或缺乏人体解剖学的知识,但对脊柱的认识确实还是直观充分的。前辈们称运力如满弓,称脊为身弓,视为人身最核心强悍之力量,进而确立了力从脊发即为武功大成境界的结论。先人所传拳经里的概念如:溜臀、塌腰、含胸、拔背、束身、鼓荡、开合、蓄式等等其实都是针对脊柱的运动要领。近代武术人为的分为内外两家,这虽然不一定具备科学性,但先人在武术运动实践中体会到了外动与内动;并认为内动是内气动,外动是筋骨动;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其实内动即是脊柱动,只是运动幅度相对外动小而内含,在外形上不明显难于观察模仿,久之也就成为秘传的内容。于是出现了许多名词概念,云里雾里更难见其真实面目,唯一掌握的可能是后学者在师父身上经常反复的亲手触摸,师父同时还要毫不保留的悉心言传才能学会,即所谓口到手到,动手又动口。如此得真传者必然少之又少,至今自然几近失传。
武术中的所谓高功夫大多都是脊柱运动内在驱动的外在表现,如形意拳的明劲其实就是用规范的动作由外向内调动脊柱的功能。暗劲则是在意念的引导下,使脊动的运动更精准、更具有针对性,使相应神经肌肉优化组合,使人体更健康更有力量,如此在明确的意识控制下的脊柱运动使人体获得全新的运动能力并使之逐渐培养增强。化劲就是无意识但达能到目的的脊柱运动,若修炼至此可谓拳功大成。一动全动,先内动后外动,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是生生不已之动,如此即诗一般又哲学化的拳论,其实就是对脊柱运动艺术写实的精彩描述。脊柱运动的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活化标志,也是中华武术独有的对人类的特出贡献。经过以上的叙述我们知道了屈、伸、侧屈、回旋这四种脊柱的基本运动形式,就是传统武术中具有神秘色彩的力从脊发的基本运动形式,其它动作就是在此四个动作基础上的组合或复合。掌握了这个脉络我们的思路就会变得清晰,甚至有可能去繁就简快速精进,早日告别庞杂低效的训练老路,杜绝盲修瞎练对身体的危害并有所成就。写作此文的目的就是设想从人体脊柱的基本构成和基本运动形式入手,让力从脊发这一古老的练功核心要领普及明了。
现代医学、人体科学都认为:注重对脊柱的锻炼与保护,对于促进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拙文在力所能及的程度内强调了脊柱锻炼对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意图说明在传统武术功法中,力从脊发就是要通过脊柱的旋转屈伸等运动来带动四肢直至内脏的运动,从而达到高水平的健身、祛病、益寿、开智、乃至自卫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尝试结合武术运动动作的实践对脊柱锻炼的方法和要领做一些初步的梳理浅析,以引起人们对锻炼和保护脊柱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作者一如既往的真心希望自己的文字能给读者带来一点点帮助。
-END-
内容来自,经过编辑。原作者;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