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靈性使者-天人合一博客
作者:邱显峰老师
肌肉、肌腱、韧带解剖学(四)与瑜伽体式直接相关的主要关节和肌群、韧带(二)脊柱、骨盆与胸背部一、脊柱(一)脊柱的韧带韧带可稳定脊柱并限制脊柱在数个平面上的动作。脊柱的主要韧带有:1.前纵韧带:通过整个脊柱的前端,可限制身体后屈的动作。2.后纵韧带:穿过椎孔并跨越椎骨的后端,经过并与每个椎骨连接,形成椎管的前壁。3.黄韧带:构成椎管的后壁。4.棘间韧带:位于上下相邻两节椎骨的棘突之间,可限制脊椎向后伸展与躯干前屈。5.棘上韧带:跨越后棘突,可限制身体前屈。6.横突间韧带:位于上下相邻两节椎骨的横突之间,可限制躯干在额状面的侧弯动作。(二)稳定脊柱背部的深层肌肉群—竖脊肌群竖脊肌分布在脊柱的两侧,由中心往外展开,可分为外侧浅层群组和内侧深层群组等两个群组。1.外侧浅层群组(在背部从骨盆穿越至头骨)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直立,可分成三类:(1)髂肋肌(Iliocostalis):可分成腰髂肋肌(起点在荐骨与髂骨脊,终点在腰椎与第6—9根肋骨)、胸髂肋肌(起点在下方的六根肋骨,终点在最上方的六根肋骨)、颈髂肋肌(起点在第3—6根肋骨,终点在颈椎C4—6的横突)等三区。(2)最长肌(Longissimus):可分成胸最长肌(起点在荐骨、腰椎的后棘突与下胸椎的横突,终点沿着肋廓至1—2根肋骨)、颈最长肌(起点在胸椎T1—6的横突,终点在颈椎C2—5)、头最长肌(起点在胸椎T1—5与颈椎C4—7的横突,终点在头骨的乳突)。(3)夹肌(Splenius):可分成颈夹肌(起点在胸椎T3—6的棘突,终点在颈椎C1—2的横突)和头夹肌(起点在胸椎T1—3与颈椎C4—7的后棘突,终点在头骨的乳突)。夹肌除了维持身体直立外,其另一个功能是仅靠其中一侧的运作(单侧收缩)来执行转动的动作(如转头)。2.内侧深层呈纵直向分布群组主要功能是连接脊椎骨,可使背部挺直,且两侧一起活动时,可使背部往后伸直。只有单侧肌肉收缩的时候,可使躯干侧弯。可分成三类:(1)棘间肌(Interspinales)(位于上下两节椎骨的脊椎棘突之间):可分成颈棘间肌(每一侧各六条肌肉)、胸棘间肌(每一侧各四条肌肉)、腰棘间肌(每一侧各五条肌肉)。(2)横突间肌(Interrtransversarii)(位于脊椎横突之间,通过棘间肌的外侧,以直线形式连接椎骨的横突):可分成颈横突间肌(每一侧各六条肌肉)、腰横突间肌(每一侧各四条肌肉)。(3)棘肌(Spinalis):可分成胸棘肌(起点在L3—T10的棘突,终点在T2—8椎骨的棘突)、颈棘肌(起点在T2—C6的棘突﹔终点在C2—4椎骨的棘突),这一组肌肉经过胸椎与颈椎并连接椎骨的棘突,但会跨过几节椎骨,并未直接连接上下两节的椎骨。3.内侧深层呈斜向分布群组与旋转有关,当单侧肌肉收缩时,可以使躯干进行水平面的转动,当两侧同时收缩时,可使背部往后伸直。可分成三类:(1)旋转肌(Rotatores)(执行旋转动作):这一组肌肉沿着脊柱分布,一节椎骨的横突,连接到上一节的棘突。(2)多裂肌(Multifidus):这一组肌肉是由许多小肌肉组成,从荐骨区域一直延伸到颈椎,大部分的情况是,每条小肌肉的起点为椎骨的横突区域,然后跨过二至四节椎骨,并连接到上方其中一节椎骨的棘突。(3)半棘肌(Semispinalis):这些肌肉从多裂肌的上方通过,分布在胸椎、颈椎和头部的外侧,可分成胸半棘肌、颈半棘肌、头半棘肌等三类。这一组肌肉的每一条小肌肉,会跨过至少五节或更多节的椎骨。由一节椎骨的横突,连接到上方其中一节椎骨棘突。胸背部的其它肌群外肋间肌(Externalintercostalsmuscle)、内肋间肌(Internalintercostalsmuscle)、上后锯肌(Serratusposteriorsuperior,又名后上锯肌、后锯上肌)、下后锯肌(Serratusposteriorinferior,又名后下锯肌、后锯下肌)简要说明
肌肉名
起点
止点
功能
外肋间肌
(位于肋骨间的表层,覆盖着内肋间肌)
相邻两肋骨骨弓表层
相邻两肋骨的骨弓表层
吸气时,肋间肌收缩,使肋骨上提。呼气时,肋间肌放松,使肋骨回复原位。
内肋间肌
(位于肋骨间的里层,被外肋间肌覆盖)
相邻两肋骨骨弓里层
相邻两肋骨的骨弓里层
平时内肋间肌不会参予呼吸运动,只有在须要强力呼气时,才会与腹肌同时收缩,加速肺容积缩小
上后锯肌
(位于颈背部,属中间层肌群,呈A形)
C7~T3的棘突
第二到第四对肋骨
吸气时,可使肋骨上提,以辅助吸气
下后锯肌
(位于背部腰际,属中间层肌群,呈V形)
T11-L2的棘突
第八到第十二对肋骨
是呼气的辅助肌群之一
背部肌群深浅的大致状况是最表层:斜方肌、背阔肌次表层:上、下后锯肌,小、大菱形肌,肩胛提肌次底层:竖脊肌群表层:髂肋肌(腰髂肋肌、胸髂肋肌、颈髂肋肌),最长肌(胸最长肌、颈最长肌、头最长肌),夹肌(颈夹肌和头夹肌)最底层:竖脊肌群底层:棘间肌(颈棘间肌、胸棘间肌、腰棘间肌),横突间肌(颈横突间肌、腰横突间肌),棘肌(胸棘肌、颈棘肌),旋转肌,多裂肌,半棘肌(胸半棘肌、颈半棘肌、头半棘肌)在最底层的腰际里层还有腰方肌二、骨盆(一)骨盆的范围、角度与作用骨盆位在身体的中心位置,在下肢与脊柱之间担任功能链的作用。骨盆包括荐椎、尾骨、髋骨等三个部分,而髋骨是由肠骨(又名髂骨)、坐骨和耻骨等组成。此外,骨盆之所以能正常运作,是因为许多相关肌群的作用,才能在动作能力与稳定度之间,维持平衡。脊柱与骨盆的连接处有一夹角称为「骨盆角」。这是骨盆本身自然的角度,通常在男性的骨盆角为55°,女性则为60°。骨盆角超出正常范围,是脊椎前凸的特征现象之ㄧ,若倾斜角度变小,则会减轻腰椎前凸的现象。骨盆能否平衡在最佳的角度上,主要取决于各相关肌群是否能正常地运作。骨盆前倾是受背部竖脊肌群的下半部,与大腿的股直肌和髂腰肌收缩作用影响,而骨盆后倾则是受三个大腿后肌、腹部肌肉群、臀大肌收缩作用影响。荐椎(又名荐骨、骶骨)与髂骨连接的位置称为荐髂关节(骶髂关节),可以在几个平面上产生些微地滑动动作。荐椎主要是依躯干各种动作和上方所施加的力量来做反应和定位,而髂股的位置则是依从其下方所给予的力量而定。荐髂关节在脊柱与下肢之间维持静态与动态平衡,是全身平衡与稳定的重要关键所在,如果骨盆有前倾、后倾、歪斜等不正现象,将会导致姿势异常和功能障碍。(二)影响骨盆的主要肌群髂腰肌(腰大肌(Psoasmajor)和髂肌(Iliacus))、腰小肌(Psoasminor)、臀大肌(Gluteusmaximus)、臀中肌(Gluteusmedius)、臀小肌(Gluteusminimus)、阔筋膜张肌(Tensorfascialata)、缝匠肌(Sartorius)、半腱肌(Semitendinosus)、半膜肌(Semimembranosus)、股二头肌(Bicepsfemoris)、股薄肌(Gracilis)、腰方肌(Quadratuslumborum)、腹直肌(Rectusabdominis)、腹外斜肌(Externalabdominaloblique)等。简要说明
肌肉名
起点
止点
功能
髂腰肌的腰大肌
(腰大肌强大,位于腰椎体侧方)
T12-L4胸腰椎侧面
股骨小转子
1.近侧固定点:大腿屈曲与部分的外旋
2.远侧固定点:立姿时两侧同时作用,可使脊柱屈曲,骨盆前倾(腰椎前凸)
髂腰肌的髂肌(髂肌宽阔,在髂窝内)
髂股窝前表面上侧2/3
股骨小转子
1.大腿弯曲
2.骨盆前倾与增加腰椎前凸
腰小肌
T12—L1椎骨侧面
髂肌与耻骨上支的连接点
躯干往骨盆的弯曲
臀大肌
(位于臀部皮下最表层的肌肉)
髂骨脊
髂骨后外侧表面,荐椎骶和尾椎和竖脊肌的腱膜后侧表面
1.大转子下的臀肌粗隆
2.髂胫束(止点在胫骨前侧近端的胫骨粗隆)
1.近点固定时:使大腿后伸和旋外。该肌上半部使大腿外展,下半部使大腿内收
2.远点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对侧转动,如转体动作;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臀中肌
(位于臀大肌的内面,覆盖着臀小肌)
髂骨臀部表面
股骨大转子尖端
1.前方纤维:内旋与大腿屈曲
2.后方纤维:外转与大腿向后伸直
3.一般的肌肉收缩可使大腿外展
4.单脚站立可预防支撑腿该侧的骨盆脱出(诠德伦伯格氏症候群)
臀小肌 (位于臀中肌内面)
髂骨臀部表面臀中肌起点的前侧
股骨大转子前侧
1.近点固定时:使大腿外展,前部使大腿屈曲和内旋,后部使大腿后伸和外旋
阔筋膜张肌
(呈扁平长方形,位于髋关节外前方)
臀中肌前的髂前上棘(ASIS)
髂胫束(大腿上大约中间交界处)
1.稳定髋臼的股骨头
2.协助臀小肌与臀中肌的前纤维执行大腿屈曲、内旋与外展动作
注:阔筋膜张肌若过紧会限制髋外旋的体式,如莲花坐等
缝匠肌
(位于大腿前的细长肌肉,贯穿至小腿,涉交叉动作)
髂前上棘(ASIS)
胫骨内踝下侧(粗隆内侧)
1.近点固定时:使大腿屈曲、外旋,小腿屈曲、内旋
2.膝关节弯曲
3.对大腿前侧群肌起稳固作用
半腱肌(位于大腿后近中间的长肌)
坐骨结节
胫骨内踝之下方(粗隆内侧)
1.近点固定时: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直,小腿在膝关节屈曲和内旋
2.远点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小腿伸直与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半膜肌
(位于大腿后内侧的长肌)
坐骨结节
胫骨内踝下缘(粗隆内侧)
略为侧向半腱肌腱
1.近点固定时: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直,小腿在膝关节屈曲和内旋
2.远点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小腿伸直与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股二头肌
(位于大腿后面外侧。有长、短二头)
长头:坐骨结节
短头:股骨后侧下1/2处
膝外侧腓骨头
1.近点固定时:小腿在膝关节处屈曲和外旋;小腿伸直时可使大腿伸直
2.远点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曲;小腿伸直和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长头:大腿伸直、膝部弯曲、小腿外旋。短头:膝关节弯曲与小腿外旋)
唯一可执行小腿外旋动作的肌肉
股薄肌
(位于大腿内侧)
耻骨下支
胫骨内踝
1.大腿内收
2.协助大腿屈曲与小腿内旋
3.帮助膝关节屈曲
腰方肌
(位于腰部深层竖脊肌的内面)
第12根肋骨
L1—4腰椎的横突
髂骨脊
1.帮助骨盆前倾与增加腰椎前凸
2.当骨盆固定不动时,腰方肌帮助躯干从前屈的姿势中直立
3.帮助侧弯
腹直肌
(位于腹部腹白线两侧,扁长,有三、四条细白肌腱腱划横列在腹直肌上,将其分为四五段)
胸骨两侧、箭突与第5—7对肋骨的软骨
耻骨两侧上缘
1.上侧固定时,两侧收缩,可使胸廓和骨盆朝彼此方向收缩,亦即收腹;并在骨盆后倾时拉直前凸的腰椎
2.下侧固定时,两侧收缩,可使脊柱屈曲
3.当一侧单独动作时,帮助躯干向同侧侧屈
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浅层,为扁阔肌)
第5—12根肋骨
腹白线、腹股沟韧带和髂嵴前半侧
1.下侧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可使脊柱前屈;一侧收缩可使脊柱向同侧屈曲和向对侧回旋
2.上侧固定时,两侧同时收缩,可使骨盆后倾
骨盆的动作涵盖三个平面1.矢状面—骨盆前倾/骨盆后倾(APT/PPT)2.额状面—髂骨脊上提与下降3.水平面—带动单侧前倾或后倾上述只是概要,实际上骨盆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有如牵一发而动全身,可影响全身的骨架和肌肉作用,不管是瑜伽动作或一般的动作都应维持此区域的正位与稳定。腹部的其它肌群腹内斜肌(Internaloblique)、腹横肌(Transversusabdominus)简要说明
肌肉名
起点
止点
功能
腹内斜肌
(位于腹外斜肌的深层,与腹外斜肌形状相同,走向相反)
腹股沟韧带的侧底边三分之ㄧ处,髂嵴、胸腰筋膜和腹白线
腹白线和肋骨第9~12
1.上侧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保持较水平位置。
2.下侧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
3.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亦向同侧回旋(对侧肩向前)
4.腹内斜肌的作用与腹外斜肌相反,所以,体侧的转动实际上是同侧腹内斜肌与对侧腹外斜肌协同作用的结果
腹横肌
(是腹肌中最深层的肌肉,纤维呈水平走向)
髂嵴、腹股沟韧带和胸腰筋膜
肋软骨下方
对核心的稳固,腹部的保护、收缩与转动很重要
腹部肌群的深浅状况由表至里是,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请联系删除,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戳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