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210195.html
一、舌诊概说:
舌诊,又称望舌,它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望舌诊病是中医四诊中最重要的一环。舌诊在中医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是中医有别于西医的独特诊法之一。
舌诊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最早记录舌诊者是扁鹊(公元前年-年,河北省任丘市人),扁鹊创立和发展了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查疾病的方法,尤其善于望诊。如“扁鹊三见蔡桓公”的故事即是扁鹊望诊技术高超的完美展现。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论治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等。
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舌诊专著(杜清碧撰于年),全书叙述三十六舌,并附简图,每种病理舌均记载其所主证候,并介绍这些证候的治法和方药,或辨明类似证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不仅能辨伤寒外感病的传变,对于杂症、内伤病的虚实,亦可从此类推,故对后世影响颇大。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在研究温热病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温病察舌”的方法,辨舌与验齿相结合,对温病的分型、分期、辨证用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明·王景韩在《神验医宗舌镜》中说:“内有是症,外有是舌”。
清·梁玉瑜在《舌鉴辩正》中有云:“辨舌较证脉稍易,脉隔皮而舌无皮也,寒脉不变热脉多变,而舌色则不乱也,切脉凭指涉于恍惚,而观舌凭目尤为昭著也,脉动之源根于心,每刻心跳若干次则脉动也若干次,以脉验心病颇显,以脉验他脏之病每易混乱,唯舌居肺上腠理与肠胃相连,腹中元炁(气)熏蒸酝酿亲切,显露有病与否昭然若揭,亦确然可恃。小病以舌脉参判,久病及略重之病脉有时不凭者,则当舍脉凭舌,切勿拘执脉象”。
清·吴坤安在《伤寒指掌》中也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必形于舌,故辨症以舌为主,而以脉症兼参之。此要法也”。
清·杨云峰在《临证验舌法》中论到:“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清·吴坤安在《伤寒指掌》中也说:“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必形于舌,故辨症以舌为主,而以脉症兼参之。此要法也”。
清·杨云峰在《临证验舌法》中论到:“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谬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说“辨舌质可辩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可见舌诊是中医学最独特、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从古至今,我国医学家都十分重视舌诊的临床应用。
二、舌诊原理:
为什么通过舌相就能诊查获知全身各处的疾病症状呢?
舌诊犹如反应人体内脏气血阴阳虚实的一面镜子,客观、灵敏、全面、方便。
中医学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的与五脏六腑相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应在舌象上,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有诸内,必形于诸外也”。
清·杨云峰在《临证验舌法》中说: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于是临症之下,于舌必看其形、审其色、合诸脉症,而有心得其秘焉。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瘥、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症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是以阴阳虚实,见之悉得其真;补泻寒暄,投之辄神其应。人以见之无不真、投之无不应也,未有不称以为奇者。准此以临症,则诸病之变现,纵使万叶千枝,而一望之神明,自可搜根拔本”。
《黄帝内经》中记载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过经脉、经别、经筋与舌直接联系。如手少阴心经沿食道之别系舌本;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沿咽喉,分别挟舌本、络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根、散舌下。至于肺、小肠、大肠、胆等,虽与舌无直接联系,但手足太阴相配,手足太阳相配,手足少阳相配,手足阳明相配,故肺、小肠、大肠、胆之经气,也可间接的通达于舌。
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舌又为脾之外候。在脏腑中尤以心和脾,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舌质的血管丰富,与心主血脉的功能相关;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又能反映“心主藏神”的功能。所以舌象首先可以反应心的功能状态,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全身脏腑气血的病变必然通过心而反应于舌。
舌苔是肾水随肝肺升降而分布周身的外现,在其运行周身上下左右的同时又必受到中焦脾胃的枢纽运化,舌苔以分布均匀薄浅为宜,代表肾水分布均匀,脾胃肝肺等枢纽正常。
若舌苔厚腻,代表脾土虚弱,肝失疏泄,肾水运输失常导致局部郁积滞留,形成痰湿(没有被利用的不正常的水液就称为痰湿)。
如果舌苔缺乏,无苔少苔,甚至镜面舌,是肝木被郁,不能引肾水升发,或者肾水缺乏,而出现阴虚津亏的表现。
这是我们李氏舌诊区别于传统舌诊理论之一,对于传统理论来讲,舌苔为胃气熏蒸上承而成,也有说是胃中浊气之所化,从这两个角度讲,胃气上承就有舌苔,那么舌苔厚就是胃气充足的表现吗?又如舌苔为胃中浊气之所化,正常舌应该是薄白苔,而正常情况下,上焦是清气,浊气都应向下走的,胃主降浊,胃中浊气怎么能上升呢?那有舌苔就是胃中浊气上逆,这不是病理状态吗?怎么会是正常舌呢,照这个意思正常舌就不应该有舌苔,因为浊气不应该上承,应该下降才对。
即使上两点理论全部成立的话,舌苔为胃气所化,那么无苔就应该是胃气不足,化不了舌苔了?而传统中医里无苔舌,镜面舌全说成是阴虚,这难免又是一处矛盾。所以传统中医对于舌苔的解释还是难以服众,理论欠缺的,我们李氏全息舌诊教传统中医舌诊来讲,理论更完善,诊断准确率更高,且紧密联系治疗用药,是传统中医舌诊无法比拟的,是我们李氏奇效医学之独特创造。
舌又为脾之外候,脾主肌肉,舌主要为肌肉组织,其功能与脾胃功能相适应,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舌象既可以反应脾胃的功能状态,又是全身气血津液的盛衰的反应,所以舌也是五脏六腑的外候。
再有肾在液为唾;脾在液为涎,二者均为口中津液的组成部分,关系着舌体口腔之润燥,从口中津液也能反映脾肾的功能状态。
所以从上述内容我们知道,舌是我们全身的一个缩影,舌就像一面镜子,全方位反映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反映身体疾病病因的所在,反映疾病形成的原因。因此,舌诊就是通过对舌形、舌质、舌苔、舌络的观察,就能确定疾病的部位,疾病的性质及治疗的方法。
舌诊包含有中医各种诊断方式和方法,如舌诊包含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种辩证方法。如舌鲜明灵活为阳,晦暗呆板为阴,舌苔舌质分表里,舌红为热,淡白为寒,舌体高凸坚硬为实,凹陷软嫩为虚等。舌诊也包含脏腑辨证,如舌尖为心肺,两侧为肝胆,舌根为肾,舌中为脾胃等,如果在相应的区域出现异常的舌象,则提示对应的脏腑可能发生了病理改变。舌诊还包含三焦辨证,把舌横分为三份,舌前部为上焦,舌中为中焦,舌根为下焦;舌诊也包含营卫气血辩证,如舌苔为气分,舌质为血分,舌的润泽程度又代表津液的盈亏等状态。舌诊还包含有六经辨证。像上面提到的《伤寒指掌》、《敖氏伤寒金镜录》以及《伤寒舌鉴》等著作,正是用舌诊来辩证伤寒的方法。如伤寒在太阳经,初则舌有白沫,次则白涎白滑。传至阳明经。则有白屑满舌。在少阳经者,则白苔白滑,用小柴胡汤和之。如白色少变黄者,大柴胡等。所以舌诊适用之广,广之无再大,各大中医辨证体系均可通过舌相来进行辨别。所以舌诊对于疾病的诊断、预后、用药、疗效评定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扁鹊之《难经》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又有云:望而知之为上医,问而知之为中医,切而知之为下医者”。望闻问切之四诊,其望诊为首,切诊为末,此排序即含深意。
后世以来,无论是患者,还是医者,过度执迷于下工之术,使中医步入怪潭。殊不知“危急疑难之顷,往往症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临证验舌法》,“切脉凭指涉于恍惚,而观舌凭目尤为昭著也”《舌鉴辩正》。
师曰:“有其脉,便有其舌,有其舌,就有其证,有其证,则用其药”。
这是一个“全息”观念,因为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身体的一个局部,可以反应出整体的功能状态。舌诊,脉诊,包括其他诊断都是相通而绝对不会矛盾的。所谓“有什么样的舌象就有什么样的脉象,有什么样的脉象就有什么样的舌相”这样的对于舌脉相应特性的概括。
脉诊分左右,左手脉代表人体的左半身,右手脉代表人体的右半身。舌也分左右,左半侧舌代表人的左半身,右半侧舌代表人的右半身。脉分寸关尺,寸为上焦,在脏为心肺,关为中焦,在脏为肝脾,尺为下焦,在脏为肾。舌也分上中下三焦,前中后三部,舌前为心肺,舌中为肝脾,舌根为肾。
比如舌中凹陷,关脉必虚,舌根凹陷,尺脉必沉,舌尖高凸,脉必上越,舌红脉数,舌白脉迟,舌苔厚腻,脉必见滑,两侧高凸,脉必见弦。其他舌脉相应的规律不再详细介绍,只要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必能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其他诸如腹诊,也是可以从舌相上得到显现的,舌面高凸,其腹必胀,舌中凹陷,其腹必软。其他诸如脊诊,也可以从舌相上获知,舌中线之前部看颈椎,中部看胸椎,下部看腰骶椎,中线不正,脊椎必然不正,中线侧弯,其脊柱必然侧弯,中线左偏,其脊柱也必然左偏。
其他种种,均与舌诊一一对应,于此,也不难领悟,为何圣贤会提出“望而知之谓之神”和“望而知之为上医”的说法了。其望而知之,其法最速,效率最高,信息最全,是其他诊断方式难以代替的一种诊查方式。
李氏奇效舌诊是在继承传统舌诊基础上,结合现代全息理念之独特创造,具有直观简明,诊断准确率高,可以减少问诊及脉诊所需时间,并且舌诊与望舌用药相结合,望舌用药,望舌验效,很大程度的提高了临床疗效,并且李氏奇效舌诊具有简单易学,易掌握,处方用药疗效好的特点,而备受人们的赞誉和喜爱。
五、舌诊注意事项:
1.时间:观察舌相的最佳时间是在早晨起床之后,刷牙及进餐之前,此时气血平稳,舌质舌苔均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是一天之中最真实的舌相状态。但实际情况不一定能满足,所以不必太拘泥于此,若有必要观察晨起时的舌相,选择拍舌相照片则是最佳首选。
2.光线:室内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伸舌(或拍照)时可面向光亮处,避开有色的墙壁、窗帘等物体反光干扰(以免出现色差失真)。
3.姿势:患者坐位或立位,重病也可卧位,舌自然伸出口腔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自然下垂,充分暴露舌体,不可过度用力伸舌,伸舌时间不应过长,否则均会影响舌的气血运行而造成假象,这时可令患者稍事休息,再把舌伸出,反复几次进行观察(或拍摄)。
4.拍照:由于饮食,洗漱,伸舌时间过长,过度用力等因素,均影响观舌的准确性。所以,采用高像素(大于万PPI)数码相机抓拍舌从口腔中伸出的一刹那,舌的状态、颜色、软硬、润燥、舌神等各方面都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并可在电脑里放大数倍来显示,既便于观察研究,又能把舌相保存下来,等患者复诊时进行对治疗前后舌相变化的疗效评定,提供了依据。
5.观舌:一般舌相主要从四方面入手观察,即舌形、舌质、舌苔、舌底。其他的如舌神,舌态,大小,厚薄,软硬,润燥,裂纹,齿痕,郁点,凹凸等细节特点再逐一观察。
6.真伪:某些食物、药物、及运动等可影响舌质及舌苔颜色,造成假色假苔,临床中应注意问诊鉴别。如:
——抗癌化疗可使舌苔少,或较干燥;
——食用花生、瓜子、杏仁等可使舌苔增厚;
——饮牛乳或乳儿因乳汁关系,大都附有白苔;
——广谱抗生素可使舌上出现黄褐色、灰黑色舌苔;
——儿童食口香糖、冷食或饮料也易染成各色舌苔;
——食用绿色蔬菜如黄瓜、菠菜、茴香等可染成绿苔;
——食用复方甘草片、酸梅汤、咖啡、茶等,可染成黑褐色或茶褐色苔;
——食用蛋黄、柑橘、柿子或服用黄连粉、核黄素等药物,都可使舌苔呈黄色;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及朱砂制成的丸或散剂,可使舌苔或舌质变红。
光线变化也易使舌苔、舌质改变。如在室外阳光下,黄苔可变浅,舌质可由暗红变浅红,其色鲜如杨梅;室内日光灯可使舌质变浅红并略带玫瑰粉色等,另外进食过热,辛辣或运动后会使舌质变红,进行过凉食物,会导致舌质变淡,以及由于进食的摩擦,或有刮舌习惯,可使厚苔变薄,这些情况在临床中一定要认真鉴别。
李氏奇效舌诊主要是从舌形、舌质、舌苔、舌底(舌络)四个方面去看,尤以前三者最为重要。
一是看舌形,即舌体形状,舌体的厚薄软硬、大小胖瘦、高凸凹陷、齿痕裂纹、舌体及舌中线的中正与歪斜、舌体运动的灵活与呆板。
二是看舌质,即舌体所呈现出来的颜色,明暗深浅,瘀斑郁点等,反应整体气血的一个流通分布及盛衰情况。
三是看舌苔,舌苔分布的均匀与否,颜色特点,厚薄与剥脱,荣枯润燥等。
中医传统舌诊认为,舌质与舌苔在反映病证方面各有侧重,一般来说,舌质多反映五脏精气的盛衰;舌苔多反映病邪的性质及病位的深浅。这是因为舌质的色泽形态主要是依靠五脏所化生的精气上荣以维持,故五脏精气的盛衰也就主要表现在舌质上;舌苔由肝引肾水升发,经过脾肺等共同输布全身而成,若体内有邪气,常会影响水液的运行,而表现为舌苔的异常,故舌苔更侧重于反映病邪的情况。
由于中医发病学理论更重正气的盛衰,故相比较而言,中医望舌更重舌质的变化。对此,清代医家周学海在《形色外诊简摩》一书中明确指出:“苔无论何色,皆属易治,舌质既变,即当察其色之死活。”因此,一般而言,仅有舌苔的变化,病情较轻;从舌苔变化发展至舌质的改变,提示病情渐进;若舌质了无生气,则表示脏气已绝,病情危重。当然,舌质与舌苔的变化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故临证还要将它们的变化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一般多以舌色为纲,以舌苔为目,共成为舌象辨证论治的依凭。
另外,舌诊也要注意看“舌神”,这对疾病预后关系密切,舌神就是对前三者的综合状态的评定,即舌色鲜明润泽,活动灵活为有神,此时正气足,病易治;舌色晦暗,活动迟缓为无神,其病难治。
六、李氏奇效舌诊和传统中医舌诊的区别?
我们通过几个病例来说明一下,这答案就不说自明了。我们都学习过课本上的中医最传统的舌诊方法,之前我们曾列举的舌相也证明二者区别了,传统中医认为的正常舌,在我们看来都是不正常的,并且可以把症状说准确,这是我们更准确的理论优势。今天我们再通过几则对话,来给大家做一个对比,感受一下李氏奇效舌诊和传统的中医舌诊法的区别何在。
冀—沧州—中医:
苔白厚:上焦有湿有寒。舌质青紫:体内有瘀。
————这一句就是最经典的传统舌诊的结果了。我相信98%的人都不会听懂的。所以人们都认为中医“很玄”啊。
我们运用之前讲解过的知识先来看一下这个舌象。
我把我给患者看过之后的内容给大家看一下,原理依据大家结合照片一看就能知道了,以后会慢慢的进行讲解。
舌质淡,阳气不足,舌苔厚,寒湿内生,微有齿痕,舌尖不规则,有不均匀红色,两侧边缘高耸,右侧为甚,心肝火旺,易致头晕痛,烦躁易怒,多梦,睡眠不佳,白天易困倦神疲,前端凹陷,胸闷气短,容易咳嗽,易腹胀,消化不良,腰背酸困,容易产生生殖泌尿系统炎症。
需要提前说明的,这些症状我之前与患者均没有做过任何沟通和联系,全部都是从舌相之中看出来的。那么结果是不是说对了,患者如何回应的呢?上面的传统中医舌诊法,对于我们全息舌诊法又是持什么态度呢?
传统中医叹服了,患者反馈我所看到的列举的症状全部正确。
换位思考,如果诸位是那位患者的话,大家是信服我的诊断,还是信服传统中医的诊断?99%的人会信服我的诊断,因为我能说到患者心窝里去,我说的症状都是简明易懂的,接地气,患者一听就明白,和自己的症状感觉完全符合,所以患者会更信赖于我。这就是我之前说过的,要在治病之前先把患者震感住,今后的一切都好办,而李氏奇效舌诊是迅速赢取患者信任的一把利器。
李氏奇效舌诊对于诊断的神奇帮助:
例一:
例二:
李氏奇效舌诊以其直观简明的观察方法,易学易懂易掌握,诊断准确率高,并且融合诊断、舌穴、用药治疗等为一体的独特医疗体系,一直备受人们的追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