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物理治疗对脊柱侧凸患儿呼吸肌功能的影响
前言
脊柱侧凸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畸形,常伴有脊柱的旋转畸形和矢状面上生理弯度的变化,并常伴有骨质疏松,骨性结构的畸形改变,不仅使胸腔容积缩小,压迫肺实质,而且可导致气道弯曲受压,肺通气受阻,影响气道的通畅.进而降低肺活量和呼气流速,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引起肺功能下降及心理发育的障碍,甚至出现脊髓功能损伤等。多见于青少年,女孩发病率高于男孩。通过对我院住院拟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3例患儿进行胸部物理治疗和宣教前后持久最大吸气量的指标的比较,探讨呼吸肌的训练效果及作用。
一般资料
在拟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患儿中,选择不伴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均无原发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进行胸部物理治疗和宣教,患儿一般情况见表1
胸部物理治疗
1、隔肌呼吸:又称呼吸再训练,嘱患儿放松肋间及辅助呼吸肌而作一深吸气,并注意随着横隔膜的下降其腹部向外凸出。吸至不能再吸时稍屏气2一3s,呼气时嘱患儿慢慢的,收缩腹肌,使气呼尽。并观察随着横隔膜的上升腹部向内凹。开始时在平躺姿势作这些动作,而后坐姿、站姿、及走路时作且配合圆唇呼气。深呼吸训练频率为5次/min,持续5min
2、肋移动练习:理疗师的手掌放于7一10侧肋上,鼓励患儿深吸气以推动下肋(抵抗物理治疗师的手),理疗师逐渐增加阻力,程度足以让患儿承受,在呼气时配合圆唇呼气,嘱患儿吸气时肩膀弯曲和外展,呼气时肩膀内收和伸展。次训练频率为5次/min,持续5min。
3、呼吸肌训练:用于呼吸肌肉耐力训练的“再呼吸管路”,该装置设有三个小球,分别位于在三路相通的管道底部,当第一路管道的小球升至顶部时,吸气量达60血,当第二路管道的小球升至顶部时,吸气量达90耐,当第三路管道的小球升至顶部时,吸气量达耐,训练时作深吸气并保持吸至不能再吸时稍屏气s3,观察三个小球上升的情况,以评估患儿最大用力吸气量(SMI)。练习在5im内完成。每次训练间可稍作平静呼吸片刻。用力呼气技术,嘱患儿先缓慢深吸气,然后腹壁内收作快速用力呼气动作(类似说嘴唬的方式)
4、训练方法:患儿人院时,向患儿与家长讲解示范TRIFL0n呼吸训练仪的训练法,嘱患儿训练直至熟练掌握该方法,呼吸理疗师先作隔肌呼吸训练和肋移动练习各5分钟,每日二次(饭前),然后嘱患儿作TRIFL0n练习,在5min内完成,每日三次,然后作用力呼气技术,连续5次,稍作平静呼吸片刻,准备再次练习。用力呼气技术一般控制在3min以内,在餐前进行,以免呕吐及不适。每日按以上程序训练并纪录。
宣教
为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术前应常规进行胸部物理治疗及通气功能训练。主要应用肺功能训练仪来增加最大通气量,向患儿及家长宣教相关胸部物理治疗的目的及方法,并鼓励患者训练,增加患者的氧耐量。
讨论
1、脊柱侧凸对肺功能的影响脊柱侧凸引发的肋骨畸形改变使附着其上的呼吸肌(如肋间肌、隔肌的功能障碍,久之,胸壁变得僵硬,呼吸费力,最终可引起呼吸肌疲劳。畸形严重的患者,肺内小气道和毛细血管床可发生扭曲,呼吸及血循环阻力增加,血气交换不足,进而出现肺动脉高压可成为呼吸衰竭的重要因素。
2、呼吸肌训练的意义:VMT可提高呼吸肌功能,从而具有减轻气促程度、促进气道粘液分泌物排出及改善运动耐力的可能。TIRFOLn结果显示训练刺激使最大吸气压及呼吸肌力或耐力有改善,并观察到VMT具有中度的治疗效应和运动能力提高。
结论
VMT在控制异常呼吸模式后可导致呼吸肌力和/或耐力的适度改善,经VMT治疗后可明显降低呼吸困难的严重性,且Pilnax和呼吸困难分级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VMT可通过建立有效的呼吸型态,掌握正确的咳嗽咳痰方法,减少呼吸作功,改善肺通气。因此对脊柱侧凸患儿术前进行胸部物理治疗及VMT,使患儿隔肌主动收缩,能使呼吸频率下降,潮气量增加,肺泡通气量增加,增加了呼吸的有效性,降低术后的并发症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章来源及作者信息
杂志:《中华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术论文汇编》
作者:任素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
编辑:田浩
指导老师:李彦、徐睿
中国康复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