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僵硬性胸腰段后凸畸形的矫形手术治疗

时间:2016-12-20 8:01:44 来源:脊柱后凸

来源/医院丁文元

病情描述:

患者李某,女,20岁。

十年前无明确诱因出现胸背部疼痛,无发热盗汗、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自行口服止痛药物(具体用药不详)后症状减轻。一年前出现胸背部疼痛加重及明显后凸畸形,医院保守治疗后无好转而就诊于医院。

查体显示:

胸背部后凸畸形(约平T12水平),腰部活动略受限;

鞍区及双下肢皮肤感觉正常;

双下肢各肌群肌力均为V级,肌张力不高;

膝腱反射正常,病理征均为阴性;

术前检查胸片、心电图:排除心肺基础性疾病;

脊柱全长正侧位、胸腰段椎体CT及MRI显示L1椎体楔形变,局部后凸畸形;

血尿常规、生化全项、血凝分析、术前九项:未发现手术禁忌症;

下肢深静脉超声:排除深静脉血栓;

术中备血mL;

患者及家属对手术风险知情同意,要求实施矫形手术。

脊柱全长片显示腰1椎体楔形变,局部后凸成角57°,矢状位平衡SVA值为3.2厘米,冠状位无明显侧凸。MRI显示腰1椎体楔形变,后凸畸形致后方硬膜囊轻度受压。

CT显示腰1椎体双侧椎弓根完整,椎体楔形变致局部后凸畸形。

诊断:1.胸腰段后凸畸形2.腰1椎体楔形变

病例其他说明:

该病例后凸畸形达57度,目前普遍观点认为超过45度的后凸畸形,PSO难以达到理想矫形效果,而采用PVCR则存在手术时间长、出血多、神经损伤率高的风险。我们采取的手术方式为一期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前方重建+后方固定矫形。

手术过程为术前定位、消毒铺单、骨膜下剥离、椎弓根置钉。拟截骨上下节段置钉两对,截骨椎体的一侧置入椎弓根螺钉,在加压闭合截骨间隙时增加矫正力。

在手术过程中,选用环钻作为主要的截骨工具。我们对扩锥和环钻进行了改良,增加了限位装置,当环钻到达扩锥顶端时,扩锥上的限位装置阻止了环钻的拧入,确保了手术的安全性。

  

这是环钻截骨矫形手术照片及透视X线片。

第一步,椎弓根开口器于椎弓根螺钉置钉点破开皮质骨;第二步,扩锥经椎弓根扩入椎体内;第三步,环钻套入扩锥并旋转拧入椎体。

这是截骨后遗留的圆形截骨间隙,这是截除的柱状骨,这是截骨块取出的过程。

从不同方向采用环钻进行截骨,重复前边提到的过程,可实现椎体的大部分截骨。这是以外展的角度截除对侧的部分骨质。

这是截骨完成后,对上下相邻椎间盘进行处理,直至骨性终板。

一侧截骨完成后,截骨对侧峡部切断松解,为加压闭合提供条件。

装有自体颗粒骨的钛网置于截骨间隙内,实现脊柱矢状位序列的重建。钛网与硬膜囊呈45度角置入,钛网下端首先与下位椎体截除。

截骨完成后,钛网位于椎间隙一侧,对于保留部分椎体,松解后的关节突间隙已闭合。

双侧钉棒交替加压闭合截骨间隙,实现后凸畸形的矫正。

使用横梁增加稳定性。

这是手术的示意动画,首先置入八枚椎弓根螺钉,一侧安装临时固定棒。行后方棘突、椎板减压,经椎弓根将部分椎体及上下椎间盘切除,拆除临时固定棒,改为矫形棒,通过钉棒加压闭合改善后凸。对侧椎间隙行颗粒状自体骨植骨,在截骨间隙内放置装有自体颗粒骨的钛网,双侧钉棒固定加压闭合截骨间隙,实现后凸畸形的矫正。

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置钉和截骨过程中均未发现异常。

术后的X线片显示局部后凸角由57度改善为6度。

术后的CT显示钛网位于截骨间隙的左侧,右侧的椎弓根保留,钛网前方大量植骨。

对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我们采用术后抬高患肢、定期轴位翻身、适度补液的基础预防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药物预防相结合,术后第7天下地前检查超声,双下肢未见血栓形成。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我们采用多模式镇痛:术前口服塞来昔布、术中采用皮下利多卡因浸润阻滞、术后前三天采用PCA静脉镇痛泵、第4至第7天采用氟比洛芬酯、第8至11天采用曲马多缓释片,手术当天和第一天疼痛程度重于术前,自第三日开始疼痛评分逐渐下降。

本病例手术中所使用的环钻技术和改良PVCR技术已发表论文于《中华骨科杂志》等,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欢迎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

orth

orthonline.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治的好
白癜风症状图片及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sqbo.com/hbwh/411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