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脊柱侧弯I:基础理论篇

时间:2016-8-19 13:58:10 来源:脊柱后凸

退变性脊柱侧弯I:基础理论篇

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成人脊柱侧弯将更加普遍。本期小灶主题即为“退变性脊柱侧弯”,共分五集,分别为基础篇、丈量篇、诊断篇、医治篇、技术篇,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十分合适刚入脊柱科室的住院医师及致力于脊柱方向的医学生学习,也希望与更多骨科同仁交换。

以减缓症状为主,在能够保证病人一定生活质量的条件下,尽量选择简单、方便、小创伤的医治方法。本期的骨医小灶中将详细介绍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分型、病发机制及流行病学内容。

退变性脊柱侧弯I:基础理论篇1定义退变性脊柱侧弯(degenerativescoliosis,DS)是指骨骼成熟以后,除外脊柱器质性病变因素,如创伤、肿瘤、感染、骨病和原有侧凸进行性发展,由于椎间盘及双侧椎间小关节等严重退变引发非对称性椎间隙塌陷、椎体旋转性半脱位或侧方滑移在冠状面上构成侧凸(大于10°),在矢状面上表现为腰椎前凸消失及节段性后凸。

2流行病学退变性脊柱侧弯是一个缓慢的病变进程,主要病发于50岁以后人群,较少发生于40岁之前。男女发病率比例为1:2,群体发病率在6%左右。

多由椎间盘或小关节突退变、骨质疏松等造成脊柱的曲折畸形,病变脊柱以腰段最为多见,少部份也可累及胸腰段,顶椎多位于相邻两个椎体之间,好发于L、L椎间隙,常累及个节段,其腰椎出现向左或向右曲折的几率相当。大多数侧弯Cobb角<60°,常伴随有腰椎前凸减少、椎体侧方滑移及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等病变。致使固执的腰背痛和下肢神经根症状,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产生机制一般认为DS是在脊柱退变并失稳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包括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退变,肌肉和韧带的退变等,但其具体病发机制尚不明确。部份学者认为椎体间复合体的塌陷致使了椎体侧方移位和旋转畸形。也有认为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退变引发椎间旋转和滑移可能是产生DS的始动因素。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脊柱每个运动节段的活动都由后方两个小关节和前方椎间盘构成的3关节复合区域来完成。该复合区域结构椎间盘、双侧椎间小关节非对称性退变,终究引发脊柱侧弯、旋转畸形,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神经症状。椎间盘退变,尤其是“真空现象”可能增加旋转不稳定,关节突关节退变使椎间倾斜、滑移、旋转移位,这类不对称性退变首先致使脊柱节段性不对称负荷的出现,继而产生全脊柱负荷不对称散布,不对称负荷进一步加重了不对称退变,这类恶性循环致使侧凸的进行性发展。老年人椎旁肌肉退变和脂肪纤维化也是引发疼痛,畸形和失平衡的因素。

另外,绝经期女性易发骨质疏松,加上椎体不对称性负荷,极易发生椎体楔形变及紧缩性骨折,进一步加重侧凸发展。骨质疏松不会直接致使脊柱侧弯,但在加速侧弯的进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4分型hwab分型系统

Schwab根据成人脊柱畸形患者的Cobb角、顶椎位置、腰椎前凸角、椎体间半脱位结合矢状面平衡情况等影象学资料,将成人脊柱畸形分成5个亚型,2个修正型。由于该分型是建立在患者的影象学资料和生活质量评估的基础上,可信度较好,且作者研究表明分型中的影象学丈量数据与临床症状及决定手术与否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对指点手术策略具有重要价值。所有的患者必须满足以下标准之一:(1)Cobb角30°;(2)矢状面或冠状面失平衡5cm;(3)胸椎后凸角(T3或T5-T12)60°;(4)腰椎前凸角30°并且侧凸≥15°;(5)胸腰段后凸(T12或T10-L2)20°;(6)腰椎后凸角(最少逾越3个节段)10°。

表1Schwab分型

S分型系统

Lowe等鉴戒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King/Moe和Lenke分型,在主弯类型基础上再斟酌3个修正因素,即矢状面平衡情况、腰椎退变情况和躯干整体平衡情况,将成人脊柱侧凸分为7个亚型,3个修正型。该分型主要基于影象学丈量分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胸弯:顶椎位于T2-T12椎间盘定义为胸弯。

胸腰弯:顶椎位于T12-L1定义为胸腰弯。

腰弯:顶椎位于L椎间盘至L4定义为腰弯。

主胸弯:Cobb角40°且顶椎不在C7铅垂线上定义为主胸弯。

主胸腰弯:若胸腰弯Cobb角30°且顶椎不在骶骨中垂线上则定义为主胸腰弯。

主腰弯:若腰弯Cobb角30°且顶椎不在骶骨中垂线上则定义为主腰弯。

7个亚型:

I型单胸弯;

II型双胸弯;

III型双主弯;

IV型三主弯;

V型胸腰弯;

VI型腰弯(新发)

若胸弯、胸腰弯及腰弯均未到达主弯标准且任意一个或几个节段的后凸Cobb角大于矢状面的修正型则定义为VII型矢状面畸形为主。

3个修正型:

矢状面修正型:局部的后凸或前凸减少会对健康状态及手术策略的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上胸弯后凸角(T2-T5)≥20°、主胸弯后凸角(T5-T12)≥40°、胸腰弯后凸角(T10-L2)≥20°、腰椎前凸角(T12-S1)≤40°,矢状面修正型就是根据上述4个区域过度后凸或前凸减少来划分的,当上述4个全满足时矢状面修正型为“+”。

腰椎退变修正型:腰椎退变是成人脊柱畸形的特点,同时也是引发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当存在椎间隙狭窄、椎间关节病变、退变性腰椎滑脱、旋转半脱位≥3mm或L5-S1前凸角≥10°时才使用腰椎退变修正型。

整体平衡修正型:包括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SVA绝对值≥5cm时为矢状面失平衡,C7铅垂线偏离骶骨中垂线≥3cm时为冠状面失平衡。

SRS分型系统在观察者间的可信度很高,也可以为脊柱畸形矫形融会节段的选择提供根据。

3)冠状面失衡分型:医院的邱勇等根据退变性脊柱侧弯的冠状面平衡不但与患者的外观密切相干,更与侧弯的进展及神经根疼痛、跛行步态的产生、发展密切相干,以站立位脊柱正位片冠状面失衡情况进行分型。参照Lowe等提出的成人脊柱侧弯冠状面平衡分类标准,认为冠状面上C7铅垂线与骶骨中垂线之间的距离>3cm即认为失平衡,从而将DS分为3型:

C7铅垂线偏距骶骨中垂线<3cm定义为A型;

C7铅垂线偏向腰椎主弯凹侧>3cm定义为B型;

C7铅垂线偏向腰椎主弯凸侧>3cm定义为C型。

这三种分型分别采取了不同部位的全脊椎截骨的手术方法医治退变性脊柱侧弯,该分型方法对退变性脊柱侧弯需要截骨手术医治的病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商洛骨科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ysqbo.com/zztx/1056.html
热点排行
强直性脊柱炎护理的要

强直性脊柱炎这种疾病,一旦患上的话,一定要积极的治疗,并且配合好护理工作……【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怎样护理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们在饮食当中一定要多加注意,患者家属们也要对……【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强直性脊柱炎护理的要

强直性脊柱炎这种疾病,一旦患上的话,一定要积极的治疗,并且配……【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