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新添了宝宝,妈妈不忍心打断儿子睡眠,决定不把尿;而奶奶说:“孩子越早把尿越好,可以从小养成定时排尿的好习惯。小时候不把尿,长大了老尿床。”这种说法对吗?让我们来看看把尿到底对孩子好还是不好,来听听医生的建议!
早把尿,能帮孩子养成定时排尿的好习惯吗?答案是否定的。
医院儿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玉玮在微博上指出,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
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太早把尿,不仅不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下面我们就来细数一岁一下宝宝把尿的危害吧!
1.对宝宝脊椎不好
新生儿的脊柱是直的,到三个月会抬头时,颈椎前凸,形成了第一个弯曲;六个月会坐时,胸椎后凸,脊柱形成第二个弯曲;一岁会走路时,腰椎前凸—脊柱形成了第三个弯曲,这样才形成了人脊柱的自然弯曲。如果把尿姿势的不正确,会增加骨骼发育不良的风险,发生脊柱侧弯、驼背等情况,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2
括约肌得不到锻炼
家长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而二不是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张思莱奶奶也指出,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时机,把尿时间长了,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加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
3
不利于髋关节发育
医院儿科主任崔玉涛也指出,局部频繁把便,婴儿会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脱肛又会造成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
4
孩子夜晚睡眠很重要
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将终生受益:
1.睡眠不单纯是休息上的需要,更是促进身体发育的催化剂。
睡眠的好坏对孩子的身高有着重要影响。据研究,儿童在熟睡时比清醒时生长速度要快3倍。这是因为,在孩子入睡后,位于大脑底部的脑垂体能分泌较多的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的作用就是促进
骨骼、肌肉、结缔组织及内脏增长;进入青春期以前的儿童,只有在睡眠时才分泌生长激素。
2.妈妈不仅要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还要保证孩子的睡眠质量。
●睡眠时间:新生儿除了吃奶和排便之外,几乎整天都在酣睡之中。3个月的婴儿每天大约睡18~20小时,1岁到3岁的小儿每天大约要睡14~15小时,4-5岁的小儿每天大约在睡12小时左右。
●睡眠质量:褪黑素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睡眠质量和睡眠模式。褪黑素一般在凌晨2~3点分泌达到高峰,黎明前显著减少。
我是分割线
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尿布+纸尿裤,经济舒适的选择!
在宝宝未能自主排尿之前,给宝宝纸尿裤是最好的选择。
传说中纸尿裤引起宝宝的很多问题,都是谬论,很多国家已用几十年也未发现类似问题。倒是传统的“把尿”或“把便”方式,容易造成婴儿脱肛现象,造成痔疮的前提。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只要掌握纸尿裤的正确使用方法,妈妈们时完全可以放心。
给宝宝使用纸尿裤一定要选择信得过的品牌(纸尿裤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舒适、环保,因为宝宝的屁股皮肤太娇嫩)。
很多妈妈选择给宝宝白天尿布+晚上和出门时纸尿裤的搭配,一来更经济,二来宝宝舒服,三来可以避免和反对使用纸尿裤的家人起太大的冲突。
不把尿,孩子更早学会自主便尿。有研究发现,晚上穿纸尿裤睡觉的孩子,很多在2岁前后甚至更早就能够控制夜尿,或者整夜憋尿到早上。这是因为不把尿的孩子,一直以来都是依据便意来排尿的,所以对便意的掌握比较好。
而夜里把尿的孩子,2岁时多数还需要烦劳父母半夜起来把尿。而过多把尿的孩子,始终在根据便意排尿和根据把尿动作排尿之间被混淆,对便意的掌握很差。
崔玉涛医生提醒妈妈们
如何正确训练宝宝如厕?
医院儿科主任崔玉涛指出,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
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
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
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
把尿把屎不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