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血管瘤病理与临床特点
脊椎血管瘤(vertebralhemangioma)是常见的椎体良性肿瘤样病变,尸检发现率为11%,约占所有骨血管瘤28%。病理学上脊椎血管瘤由增粗骨小梁、小梁周围脂肪性骨髓组织、异常血管构成,无包膜,镜下为瘤样增生的血管组织掺杂于骨小梁之间,内见大量薄壁血管和血窦,部分骨小梁压迫吸收,部分反应性增粗。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中年以后及女性多见,常为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因此多无症状,也可因肿瘤增大可引起疼痛,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时出现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重者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截瘫。本病无症状时无需治疗,症状明显时可行经皮椎体成形术。
CT与MRI特点①本病以胸椎最多见,腰椎次之,多数为单发性,也可同时累及2~3个椎骨,椎体最常见,侵袭性者同时侵犯附件及椎旁软组织。
②CT典型表现为网眼状或圆点花布状甚至蜂窝状,骨小梁粗大稀疏,轴位上呈稀疏分布的粗点状高密度,矢状位及冠状位显示粗大骨小梁呈栅栏状排列,有时合并椎骨压缩变形。
③MR上非侵袭性者为T1及T2高信号,侵袭性者为T1低或等信号、T2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④根据病变椎体形态与椎管内结构是否受压分为压迫型(A型)及非压迫型(B型):A1型,椎体高度正常,在T1WI上有典型的栅栏状改变;A2型,椎体不同程度压缩变扁,无典型的栅栏状影像。B1型,椎体高度正常,脊髓或马尾受压;B2型,病变侵及椎体大部或全部,椎骨塌陷、前后径增大,脊髓或硬膜囊受压。
⑤CT可引导椎骨血管瘤的介入治疗,如经皮注射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
侵袭性血管瘤(aggressivehemangioma):指脊椎血管瘤侵袭性生长,并造成椎体、椎弓根或椎板的膨胀性改变,或形成椎旁软组织肿块,其影像学特点包括:
①多位于T3~9可侵犯多个椎骨;
②累及整个椎体并侵犯椎弓;
③局部骨皮质膨胀明显;
④瘤内呈不规则蜂窝状;
⑤椎旁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
⑥孕期因腹压增高、椎静脉丛血流增多、黄体酮及雌激素刺激引起椎骨血管瘤增大。
简要病史
A
B
例1,女,24岁。双下肢无力1个月。A
B
C
例2,女,51岁。双侧下肢无力及感觉减退。例3,男,66岁,双上肢麻木12年,下肢麻木乏力、背部疼痛1年。CT与MRI所见例1,CT平扫及矢状位重组(图1A,B),L1椎体右侧类圆形低密度灶(箭),局部骨小梁稀疏、粗大,累及邻近椎弓根,椎骨皮质完整,未见软组织肿块。
例2,CT平扫及矢状位重组(图2A,B),T9椎体及附件密度减低及轻度膨胀(箭),内见纵行条状及斑点状高密度影,低密度区呈网眼状,局部椎管狭窄。矢状位增强T1WI(图2C),上述病变明显强化,并累及T8~10。椎管后部硬膜外间隙(箭),脊髓受压变形。注:本例在透视引导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症状减轻。
例3,矢状位T2WI(图3),C7椎体明显变扁,C6~T1椎体及邻近软组织T2高信号肿物(箭),局部硬膜囊及脊髓受压,增强扫描上述病变明显强化(未列出)。
最后诊断均为脊椎血管瘤,例2及3为侵袭性血管瘤。
鉴别诊断①转移瘤,易累及椎弓根,不规则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
②椎骨不均匀黄骨髓化,压脂后信号下降,且无粗布点状及栅栏状改变,而血管瘤压脂后仍见部分高信号;
③Paget病,骨皮质增厚,病变信号不均匀;
④脊椎感染性疾病,可出现椎间盘及终板破坏,椎旁脓肿,增强扫描脓肿壁强化;
⑤其他椎骨肿瘤,局部骨小梁消失,有时可见软组织肿块,无粗布点状及栅栏状改变;
⑥骨质疏松,多个椎骨弥漫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皮质变薄。
简要讨论脊椎血管瘤为影像学检查常见的偶发性病变,特点为椎体呈网眼状或圆点花布状改变,纵向骨小梁稀疏及粗大,呈栅栏状或点状,椎骨可见膨胀与压缩,侵犯附件及椎旁软组织者为侵袭性。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