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腰疼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
不是所有下腰疼的患者都适合做“燕飞”、“平板支撑”、“拱桥”“仰卧起坐”的康复运动!
很多腰疼的患者会特别 举例来说:
腰椎滑脱的患者如果做“燕飞”运动,就会有加重患者滑脱的趋势;
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如果做“仰卧起坐”也会有加重间盘突出的趋势。
目前,已有科学实验证明:“燕飞”运动(也叫“超人”运动)其对身体带来的弊大于利。
人到三十几岁后,椎间盘的髓核含水量开始下降,间盘开始退变,椎间盘的高度开始降低,这样,就会造成椎间盘后面的小面关节的压力开始加大,如果此时再做一些“燕飞”类的脊柱后伸运动,无疑会加重小关节的损伤或退变。
另外,“燕飞”动作会让过伸的脊柱承受超过N的压力,而这些压力会转移到椎体面,这样的压力对于年纪稍大些腰椎间盘有退变的患者来说是一个雪上加霜的运动。所以毫无疑问,任何具有腰部损伤或再损伤风险的人都应禁用该动作!
我们再来聊一聊“仰卧起坐”。为加强腹肌,很多人会选择“仰卧起坐”这种传统的锻炼方式。这种锻炼方式到底好不好,要因人而异。体格较粗壮的人一般脊柱的灵活性就较差,如果这样的人群选择“仰卧起坐”方式锻炼腹肌就会给脊柱带来伤害;体格较纤细的人一般脊柱灵活性较好,如果这样的人群选择“仰卧起坐”方式锻炼腹肌就相对较安全。
打个比方,一根较粗的柳树条和一根较细的柳树条反复弯折时哪个更容易折断呢,显而易见是较粗的易折断。对于目前正有腰部损伤的患者建议禁止此动作,无论直腿“仰卧起坐”还是屈腿“仰卧起坐”都会很大程度上激活腰大肌,使腰椎前凸增加,椎体关节压力增大。
总结
没有什么好的训练和不好的训练,只有正确的训练用在正确的人身上才会有好的效果。下腰痛训练原则:不能激发原来的疼痛,在痛阈值下训练。
误区二
打电话咨询康复师,仅提供一个诊断或仅凭核磁共振片子,就要求治疗师提供一份下背痛的康复计划。
机械性下腰疼虽外在都表现为腰疼,但引起腰痛的生物力学机制是不尽相同的。
举例:
腰椎或胸椎活动度不足是引起下腰疼的一个损伤机制,腰椎失稳也是引起下腰疼的一个损伤机制,髋关节活动度不足而经常做深蹲起硬拉训练也是造成下腰疼的损伤原因,等等。针对上述评估情况治疗师给出的康复方案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所以说,只根据诊断或电话咨询,而没有经过治疗师当面全面评估给出的治疗计划一部分可能会有效,一部分可能会无效,还有一部分可能会起到损伤的作用。了解了这些,您就会明白,再从哪看到几招包治下腰痛的宣传,就不要再相信了。
我们再谈一谈核磁共振检查对下腰痛康复的指导意义。
核磁共振检查对我们推断腰背痛的损伤机制有一定的帮助,但对帮助分析疼痛的成因就非常有限。我们的核磁共振技术目前多数是静态成像而不是动态成像,即患者在无负荷仰卧位条件下拍摄的,检查结果不能很好的反映运动与影像的因果关系,更不能确定此次疼痛与影像的关联。MRI影像学检查对下腰痛的诊断是高特异性低敏感度的一项检查,无论是要做康复治疗还是最终选择手术治疗都是一个辅助参考,最重要的是有治疗师或手术医生当面的一个全面科学评估与检查。
误区三
按摩、整脊、理疗可以治愈下腰疼吗?
答案:远期疗效没用。
当我们腰痛时往医院接受按摩、整脊、超声波、短波、针炙等一些被动治疗。被动治疗针对早期疼痛可以缓解症状,但被动治疗并没有纠正疼痛的病因,对腰背痛的远期疗效基本没用。患者没有纠正生活中的一些错误动作模式,没有针对自己薄弱的核心加强锻炼,过一段时间腰痛还会复发。患者只有积极主动参与到自己的腰痛管理之中,才有可能全愈。
总结
被动治疗:用来治疗疼痛,缓解症状。
主动治疗:用来解决和治疗病因。
杜伟
医院运动管理师。曾就职慈铭健康管理集团运动医学中心主任,环球佳平医疗有限公司健康管理部主任,奥美之路健康体适能研发中心首席运动体适能培训师。从事健康管理、健康体适能测评干预、运动指导、运动宣教培训、运动营养等相关工作十余年,具有丰富的健康管理、运动医学、运动治疗等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擅长脊柱四肢肌肉与关节慢性疼痛运动干预,及因肌肉骨骼失调造成的关节活动受限的改善、慢病运动干预、运动健身、体重控制,形体修塑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