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专委会专家赵杰主任
生活中,人们似乎总是对唾手可得的事物感到习以为常,而忽视它们的珍贵,比如空气、水;在对待自己的身体时,人们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长时间对着电脑、躺在床上看手机、坐着睡觉等等,这些习惯让您的脊柱时刻承受压力,而当您发现脊柱出问题时,往往为时已晚。 据统计,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顽症”中,脊柱疾病位居第二;而目前我国门诊体检人群中,颈椎病检出率高达64.52%,且女性高于男性。 “脊柱疾病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治疗方法很有限。病情轻的时候,容易被忽视;一旦加重,手术可能是唯一的治疗手段。”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骨科主任赵杰教授告诉《新民周刊》。
“如履薄冰“的手术
在复杂的医学实践中,脊柱外科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是很多其他学科无法想象的,“人体脊柱区域有诸多重要的脊髓、神经和血管,脊柱手术中尽管医生会慎之又慎,仍有发生意外的风险”,赵杰教授告诉记者,“成为脊柱外科医生需要一种孤勇,因为每台手术都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脊柱外科是骨科的塔尖,要求脊柱外科医生不断地创新。 三年前,一位患有巨大神经鞘瘤的32岁患者来到九院,至今仍令赵杰印象深刻。虽然是良性肿瘤,但这位病人的瘤体很大,又长在颈部,压迫了神经,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以前,那么大的肿瘤摘除后,残留的空缺部分没有合适材料填充,手术很难完成,所以一般只能建议病人做姑息治疗。”赵杰主任表示,“但有了3D打印技术之后,肿瘤切除部分可以用3D打印的支撑假体实现重建。” 最终,这位患者在九院接受了手术,赵杰教授为其摘除了颈部巨大肿瘤,并植入了3D打印的人工椎体,这也是上海首例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的患者。在最近一次的随访中,这位曾经行动受限的患者已经踏上了远洋轮,追随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海员。
前不久,赵杰教授接诊了一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患者背部已经重度弯曲,连简单的抬头都成了一种奢侈,只能过着“面朝大地背朝天”的生活。此前,媒体报道明星周杰伦、张嘉译也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张嘉译在一次电视访谈中描述说,这个伴随终身的疾病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那段时间每天拍戏,都要比别人早起半个小时,拿热水从头往后背冲,要不然疼得没办法工作。因为每天晚上睡一觉的时候,背都是僵硬的。”如果你看过他历年的影视作品,也可以明显地观察出强直性脊柱炎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 “目前的医疗发展水平,这种疾病尚不能完全治愈,医生能做的,只是帮助他们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赵杰教授说,“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风湿免疫性疾病,与遗传等因素有关,虽然并不直接危及生命,但病人往往一辈子受其折磨。”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背疼痛,大约9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最先表现为骶髂关节炎,然后逐渐累及脊柱,最终上行发展至颈椎。很多病人一开始会选择骨科、推拿科等科室就诊,很容易误诊或漏诊,往往等到关节已经明显融合,才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找到赵杰主任的这位患者,无疑已经进展到了最坏的情况,唯有手术矫形才能帮助他。据赵杰教授介绍,手术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矫正脊柱畸形,改善脊柱外观;二是恢复患者平视、行走、消化等功能。“这个手术对医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治疗前我们探讨了许多手术方案,最终决定了以楔形截骨的方式矫正畸形的脊柱。”赵杰教授如是说。
赵杰教授所说的楔形截骨术,就是通过截除关节突等后方结构,以椎体后缘为铰链轴闭合后柱,张开前柱从而实现对后凸畸形的矫正。手术对医生的操作要求很高,必须做到稳、精、准,否则极易导致脊髓损伤乃至下肢瘫痪。“手术完毕后的最初十分钟,是我心理压力最大的时刻。如果此时监测神经功能的波幅不断下降,说明患者出现了神经功能受损”,赵杰教授坦言。而这名患者最终恢复良好,对手术效果也很满意,赵杰教授也长舒了一口气。
脊柱疾病年轻化
赵杰教授观察到,近年来骨科门诊就诊人群日趋年轻化。“现在我们的门诊患者中,有1/3的病人是因为脊柱不适来就诊的,在预约患者中这一比例更高。他们大部分都是我们俗称的低头族、手机族。”赵杰教授告诉记者,这些就诊人群绝大多数是肌肉型疾病,并没有累及脊柱骨性结构,亦不需特殊治疗;“很多病人希望我们帮助止痛,然而实际上,改变生活方式、参加游泳等脊柱康复训练,才是他们最需要的‘治疗’”。 赵杰教授特别提醒,脊柱疾病是一个长期、慢性、积累性病理过程,如果青少年不良习惯未得到纠正,往往到中老年才逐渐出现症状;但那个时候,每做一次手术,患者的自身功能就会损失一点;同时,年龄也会影响到手术效果。因此,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赵杰教授希望年轻人能够从现在开始,树立保护脊椎的意识,善待脊椎,善待自己。 作为脊柱外科的资深医生,赵杰教授深深理解患者就诊时的心情。他说:“脊柱相关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是很大的,但由于医疗发展水平所限,很多疾病难以治愈,我们只能做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症状,并尽量实现功能重建和外观改善。我们除了在技术上不断努力寻求突破,同时也要善于和患者沟通,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与疾病斗争。”
尽管时间宝贵、工作繁忙,但他总是耐心细致地把病情和医生会诊后的治疗方案,用简洁通俗的话语传达给病人及其家属,让他们明白手术后病人的得失。例如,前文中接受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前通过认真沟通,使患者了解到其手术后将不再驼背,可以直行,同时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弯腰的能力,让患者对适应手术后的生活状态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在赵杰教授看来,许多脊柱相关疾病,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很多患者都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而自愈;因此,碰到这样的患者,赵杰教授常常劝其先观察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开刀。因为手术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改善症状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创伤和损害,能够通过机体自愈机制缓解的病痛,就尽量不要外科干预,避免过度医疗。
中国骨科创新的重镇
“脊柱外科医生都是经历过各种心理考验的”,全力以赴的赵杰教授,是一个喜欢挑战的医者。尽管已经在手术台上站了20年,直到今天,赵杰教授对每一台手术都还是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因为“脊柱外科没有简单的手术”。 赵杰教授告诉《新民周刊》,在脊柱外科做医生,强调综合能力,不仅要智商过人、情商超群,就连体能也要到位。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赵杰教授安排了5台手术。据赵杰教授本人的不完全统计,每年由他主刀完成的手术超过台,其中很多疑难复杂的手术,每台平均手术时间达3小时。赵杰教授常常笑谈,“都说将来人工智能取代医生,依我看,脊柱外科医生应该是最晚被替代的”。 赵杰教授的父亲赵定麟教授,是中国老一代骨科专家。受父亲影响,他成为了家中继承衣钵的人。赵杰16岁上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父亲耕耘一生的骨科领域——脊柱外科。 父子俩共同见证了中国脊柱外科的发展,对于近20年骨科领域的飞速进步,赵杰教授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告诉记者,脊柱外科的快速发展,也不过最近20多年的时间。在此之前,很多脊柱疾病是“绝症”,没有医生敢为患者做手术,而患者能做的,只是忍受病痛,并最终等待瘫痪的来临。
上世纪90年代,脊柱外科快速发展,赵杰也赶上了学科发展的黄金时代。做医生后不久,他被派往美国学习。当时,美国、德国是脊柱外科水平最高的国家。出国前,父亲赵定麟叮嘱:“你出去学习是好事,但学成后一定要回来,要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带回中国。” “许多中国脊柱外科医生出国深造后就选择了留在国外,因为那时候国内外技术水平差异实在太大了。”但最近几年,回来的人才越来越多,赵杰教授说,这是和国内脊柱外科学科日渐成熟、整体医疗条件日趋完善分不开的。
从榔头锯子到如今的机器人手术,改革开放40年,也让骨科乘着改革的东风成长,不少新技术、新业务也率先在国内开展,医院,更是当仁不让的领头羊。
原文刊于《新民周刊》
------------------END------------------
3D打印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
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