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椎诊断治疗系列之一:原发椎诊断治疗体系的由来
打开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搜索《原发椎》词组,基本上是我的东西。为什么起了这样一个名字?这要从一个病例说起。
年,我接待了一个59岁的女病人,是被两个人架进诊室的。经问诊,她的腰腿痛已经近30年,最近因腰痛和左下肢疼痛麻木不能下床活动两个月。因其儿医院骨科做医生,住院治疗。经CT与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L3L4、L4L5、L5S1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无效准备手术。但因黄韧带增厚、钙化与硬膜囊粘连,手术风险很大,正在犹豫中。
使用我们的检测方法检测调整,当下肢和骨盆调整以后,只有第3腰椎存在倾斜旋转移位,随之进行调整和软组织松解。病人下床以后,疼痛明显减轻,已经可以自行走路。两天后复诊,已经可以自由活动,自述疼痛已经减轻了一半。经过3次全脊柱调整,症状基本消失。
病人把情况反馈给她的儿子以后,他儿子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他的科主任和同事也都认为不可能。第4次来我这里时,她的儿子特地陪同前来,满怀疑惑的看我给他母亲治疗。由于他们来医院的驻地,医院的医生,没有提出异议。
一直到年,这个女病人病情没有复发。他们和我也一直保持联系。这医院副主任医师。年春节,他和她母亲一起来看我,问我的技术发展怎么样了。我又给他的母亲和他都做了检测调整。他很感兴趣,向我要了一套讲义,我也给他做了技术演示。
春节过后两个月,他打电话给我。他用我的检测治疗方法,给他所管的腰间盘突出症手术前病人做了检查调整,竟有一半病人症状减轻。有3个明显减轻的病人出院观察,暂且不需要手术。他翻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认为我的一系列检测和治疗方法,解决了原发椎的诊断治疗问题。建议我把这套方法命名为“原发椎诊断治疗体系”。
原发椎诊断治疗系列之二:原发椎的概念
脊柱是一个连续完整的有机整体,其生物力学的作用是贯穿整个脊柱,连续而不可分割的。我们对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的划分是基于其结构、功能、形态与所处位置的不同,但其生物力学的作用并不会因为这些人为的划分而中断或被分割。
任何一个脊椎节段的力学传导的状况发生改变都是外力或其他节段的脊椎力学改变所影响的结果。某一节段的脊椎由于受到外在或内在的影响而发生自身生物力学的状况改变时,必然会影响相邻和/或其他有着某种力学关联的节段的脊椎生物力的状况。
直立的人体在静止和运动中,从头到足重量不断加大,从足向头的每一节椎骨,都在承托以上节段的载荷。因此,当人体中心线偏移,从上向下的压力不均衡时,作为下部基础的椎骨首先发生载荷的改变,出现骨关节的位置异常和损伤。进一步影响其上一节或一个阶段的骨关节变化。我们把受到损伤的的底层椎关节称为“原发椎”,把受其影响而发生位置改变的椎关节称为“影响椎”。
“原发椎”往往是产生临床损害或症状的初始原因。“原发椎”端正以后,影响椎的问题随之解除。
原发椎诊断治疗系列之三:原发椎诊断治疗的临床意义
在脊柱与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中,以X诊断(包括X平片、CT、核磁共振)为根据的治疗,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经过几十年的观察,我们发现不是治疗方法有问题,问题出在诊断的不准确性。
在人体力学平衡失调的情况下,人体载荷的不均衡,使椎小关节和椎间盘承受不均衡的压力,脊椎出现整体的序列改变。反映在临床疾病上就是颈肩腰腿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在X线诊断(包括X线平片、CT、核磁共振)上反映出的椎体位移、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化、髓核膨出等改变和临床症状不一定相符,也不能反应造成力学平衡失调的原始原因。
临床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严重颈椎病的患者,除了颈髓压迫导致下肢酸痛麻痹的症状以外,另有一部分腰椎源性下肢的症状(MRI显示:腰椎黄韧带肥厚导致腰椎管狭窄、腰椎生理弯曲异常等等);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验:很多C1C2偏歪后突导致偏头痛的患者,在调整了C7T1后,C1C2恢复了正常,症状也同时消失。
骨盆偏歪、骶髂关节错位引起脊柱侧弯的病例临床上屡见不鲜。
很多诊断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病例,骨科医师建议手术,在我们这里仅仅1次或几次的骶髂关节调整,侧弯的度数可以立即减少10度以上。
我们发现80%的腰椎位置改变原发椎在骶骨,在治疗时纠正了骶骨的不端正状态,症状很快缓解。
精准的原发椎诊断,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法操作和手术治疗,常常使病人免受一刀之苦,也减少了诊断不清造成的手法和手术的失败。
提高了颈肩腰腿病的疗效,也为其他各科脊柱相关疾病提供了精准治疗的根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