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到底能不能吃今年丁酉年冬天流感

时间:2018-3-8 15:01:20 来源:脊柱后凸

 

几乎每次门诊都会有患者问一个类似的问题:

  “医生,有人给我一个偏方,说治我这病特管用,这个偏方我能用吗?”

  这些偏方包括:各种癌症的偏方、糖尿病偏方、高血压偏方,心脏病偏方、鼻炎偏方、不孕不育偏方、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偏方、股骨头坏死偏方、戒烟偏方、戒毒偏方、肝硬化、腹水、肝肿瘤偏方,哮喘、牛皮癣、银屑病、降血脂、软化血管、减肥、美白…………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偏方。

 回答是:“不要盲目吃,要根据情况吃!”

  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假如有一个人推荐你穿一件衣服,他说这件衣服某某明星穿了很漂亮,很得体,很衬托气质,于是推荐你也穿,甚至让你穿跟明星同一个号码的同款衣服,你会穿么?

  想必答案会是:不一定穿。

  为什么呢?

  因为每个人身高、体重、身材、气质、年龄、身份不同,穿衣打扮自然就会不同。穿在别人身上很好看的衣服,可能到了你的身上就不好看了,不得体了,甚至难看了。同样,你穿着好看的衣服,别人穿上去也可能不好看。款式都有这么大的区别,尺寸和号码就更不一样了。

  然而,穿错衣服没有副作用。

  吃错药可就有副作用了。

  偏方,一般都是药。即使是药食同源的食物,也有偏性。

  所以,对于偏方,我的意见是:“不要盲目吃,要根据情况吃!”

  根据什么情况呢?

  两个情况:

  一、偏方的药性。

  二、自己的体质和具体的疾病情况。

  (中医把这叫做:“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病因、症状、脉象等情况,用中医理论分析判断后,给予适合的治疗。)

  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很多人问:“薏米红豆粥可以祛湿,我是不是可以吃呢?”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薏米红豆粥的药性。

  薏米:即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肾、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排脓消痈。

  红豆:又名赤豆、红饭豆、米赤豆。性平,味甘酸。

  功效:健脾止泻,利水消肿。

  此外,关于红豆的禁忌,古代名医也有论述。

陶弘景云:“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瘦。”

《本草新编》:“赤小豆,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症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盖下身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

  综上所述,薏米和红豆,这两个药的组合,其性偏凉,利水消肿、淡渗利湿作用较强。但对于不合适的人,古人甚至强调:“不可久用”。

  所以,什么样的人适合用呢?

  答案是:湿热偏重之人。

  其表现是这样的:面色晦暗不明亮,皮肤油腻不清爽,易生痤疮,头发易出油,甚至脱发,口苦,口干,身体容易乏累困倦,大便黏滞不畅粘马桶,或大便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年人偏多。这一类人吃“薏米红豆粥”特别对症,既能清热,又能化湿,方证相对,效如桴鼓!

  同样是“湿”,如果您的“湿”偏于虚寒呢,就非常不适合吃“薏米红豆粥”了。虚寒偏重的身体表现:肌肉松松垮垮不结实,平素怕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身体困沉乏力,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稍微一活动就容易出汗,大便稀溏,不成形,舌淡胖有齿痕,舌苔白,脉沉迟,容易得感冒、腹泻等病,病后恢复缓慢。这一类人如果误吃“薏米红豆粥”,就会加重症状,让原本虚寒的体质越来越虚,越来越寒,非但不能化湿,还会对身体有损伤。

  同理可证,偏方不能盲目吃,保健品也不能盲目吃,养生不能盲目养!

  用中医专业术语讲,一定要:“辨证”!“辨证”!“辨证”!

今年(丁酉年)冬天流感的中药方

  近期遇到的流感患者甚多,按《黄帝内经》七篇大论中“五运六气”理论分析,今年为丁酉年,木运不够,金来克,加之少阴君火在泉。

  感冒症状:以干咳,无痰或痰粘,发热,咽痛为主。

  治则治法:清火润金

  处方:芦根30克,白茅根30克,板蓝根10克。(中药店有售)

  服法:每天一副。用毫升水,煮取毫升,一日三次,每次毫升。儿童减半。一般三天痊愈。

  温馨提示:冬天来啦!户外活动要注意保暖,外出时带好帽子(棉质的)、手套、棉衣,天冷照顾好自己!

  需要的请拿走,感恩!

  祝您身心康泰,平安喜乐!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身上复发该要怎么办怎么治疗
北京中科医院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sqbo.com/yfby/7738.html
热点排行
护理强直性脊柱炎病人

得了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们必须要接受好的护理,患者家属们必须要注意,患者得……【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相关导读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